close

  國際台記者在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採訪(左一為弗拉基米爾·烏魯索夫)
  原標題:記者手記:與中科院的“第一次親密接觸”
  國際在線消息(記者 弗拉基米爾·烏魯索夫、李晶晶譯)中國科學院——一個神秘的地方,一個每次去中關村都能看到卻只能“默默仰望”的地方。29日,中科院為中外記者敞開大門,我們終於有機會前去“一探究竟”了。
  我們的第一站是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。一進大門,“東方紅一號”專題展便映入眼帘。在這裡,我第一次看到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——“東方紅一號”的模型。繼而聯想到當今中國航空取得的一項又一項成就,感慨萬千。一代又一代中國科學家在其中付出了極大的心血與努力。確實,正如鄧小平所說, “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、氫彈,沒有發射衛星,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,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,這些東西反映一個民族的能力,也是一個民族、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”。 “
  子午工程”,我同樣第一次聽說。據介紹,這項工程全稱為“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”,是一個地基空間環境監測網絡。沿東經120度,利用北起漠河、經北京、武漢,南至海南並延伸到南極中山站,以及東起上海、經武漢、成都、西至拉薩的沿北緯30°緯度線附近的15個監測台站完成監測任務。這個項目的現實意義不言而喻,通過對大氣層、電離層和磁層等的連續監測,從而對衛星失效、通信中斷等混亂狀況進行有效預測。
 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各位“大拿”們同樣令人耳目一新,他們的“愛心小屋”、“人臉識別”、“手語識別”、“殘疾人信息化設備”等一系列“接地氣”的研究項目,讓我感受到了中國科學界對普通人的關愛。印象最為深刻的是,在關於“愛心小屋”的一則報道中,當留守在農村的女兒在視頻中看到外出打工的媽媽時,堅強的孩子再也忍不住,哭了起來,他們的情緒一下子就感染到了很多人,也讓開發這個項目的研究人員深感,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不過,可惜的是,他們目前的一些項目還未能得到廣泛推廣。真心希望,借助於我們接下來的報道,越來越多的人瞭解這些項目並加以大規模應用,普通人從而得到更多福祉。
  最後一站,我們來到了專門從事研究、開發和生產製造高性能計算機的中科曙光。我以前從未想到的是,高性能計算機可以應用到橋墩水流環境模擬、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畫捲渲染等活動中來。事實上,我一直以為,這些科學研究距離我們很遠,然而,採訪過後才發現,他們卻是每時每刻都在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。
  1
  “東方紅一號”模型
   “東方紅一號”專題展一角
  “東方紅一號”專題展
  子午工程科學運行中心
  中科曙光的“雲計算”服務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g42kghbu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